新闻中心News

沈恺伟专栏|为什么半岛·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中国食材越来越不好吃?

2024-04-11 11:03:51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半岛一直以来,我们也总是听见类似的抱怨 —— 父辈说这个菜不是原来的味道,或许说的不是烹饪方式,而是食物本味的改变;我们在村宴上吃到的杀猪菜通常比超市买的更有嚼劲和油脂香;货架上的荠菜虽然干净漂亮,但丧失了田埂采摘的浓郁野味;而很少有人知道,其实草莓是初夏结果,大棚培育让它变成了冬季上市。在食材之外,更广泛的种植领域,部分中医生表示,如今工业养植的中药材逐渐丧失了功效。

  1 月,山东济南市历城区董家街道一处草莓种植大棚内,员工在采摘草莓。按照时节,山东地区自然生长的草莓应该在 5~6 月成熟。© 新华网

  「风味变化」的问题客观存在,它的背面是逐渐完善的供应链迎合了更大的需求。我们并不想评价它的正确性,我们更关心的是,这一切是如何形成的 —— 农民、土地、种子、种植、牲畜、物流、消费者、厨师、市场 —— 在这条供应链上下游的每一个端口,都影响着我们每日进食的食材风味。

 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,沈恺伟将以这个话题为切入口,在《FOOD&WINE 吃好喝好》开设专栏,他会通过农场探访、市场调研、主厨采访等多种途径,讨论当我们在说某种食材缺乏风味或原汁原味的时候,我们究竟在说什么?这种变化究竟是如何发生的?

  如今,因为品种改良、种植方式改变,越来越多人认为西红柿丧失了原有的果香味。曾经的老品种西红柿成为高价「珍稀品」。

  我常听上海高端餐饮界的西餐厨师说:这地儿的蔬菜吃着就跟白水似的。这话让我纠结了很多年:这里面究竟有多少文化沙文主义,有多少是怀旧或把远方的东西理想化,有多少是不懂中国的特色蔬菜和应季食材,有多少是地理、气候和品种的差异,又有多少是真的说中了。

  至少有一部分是事实,这也是我亲身体会的购物经历。我得花时间在淘宝上找些农家直发的云南 88 号土豆和丹东铁皮柿子(西红柿)。想要「搞点特殊」的时候,还会专门去找上海的「嘉定梅山猪」。我认识一些米其林星级餐厅的厨师,他们特地在广东找了农民,用意大利种子种植专供蔬菜。

  我在中国住了 20 年,吃到的很多蔬菜简直棒呆了 —— 我个人觉得,要在世界上选个国家吃蔬菜半岛·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,那非中国莫属,就算为了繁多的种类,也值得一来 —— 我还吃了很多风味十足的土鸡,数量都够填满一个大农场了。

  每一个味淡如水的洋葱,都能有一把味道浓烈的韭菜来对冲。每一根叫人索然无味的芦笋,它的遗憾都会由竹笋来填补,它们是那样新鲜,吃在嘴里,仿佛在品尝奶油与香草。如果不来中国,我就领略不到猪肉的原汁原味;也不会懂得欣赏土鸡的美妙。

  上海法餐厅莱美露滋使用东星斑制作的菜品。© Maison Lameloise

  我看到全国各地的高端西式料理餐桌上,越来越多地出现中国食材,上海有莱美露滋(Maison Lameloise)的东星斑,Da Vittorio Shanghai 的福建舌鳎;深圳 Ensue 的品尝菜单上出现了茭白、百合和丝瓜。可中餐厨师觉得这是明摆着的事情,根本不值得一提。

  本月,我带着这个问题,询问了好几位大厨。其中包括米其林三星餐厅泰安门的德国主厨 Stefan Stiller,以及上海几家本帮菜餐厅南伶酒家、海金滋和松松酒家的大厨。当然,答案是两者皆有。他们觉得中国有很多优质食材半岛·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,但在过去二三十年里,随着食品供应链带来的饮食现代化和工业化,情况剧变,有好有坏,有利有弊。

  远谷农场的散养黑猪,因为食用粮食、天然植物,比起普通猪肉肉味更浓,肉质更紧。

  南伶酒家于 1998 年开业,从那时就入职的厨师戚志海告诉我,如今很多餐馆都用小肉鸡,肉比较多,但风味不足。做了 20 年厨师,现供职于海金滋的梁朝朝说,(现在)猪肉的味道越来越淡,鸡肉也没那么紧实了。松松酒家的岳翠彪也有同感,说在厨房干了 26 年,愈发觉得鸡肉没以前那么弹牙了半岛·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。

  未来数月,我将在本专栏的文章中拆解分析这一主题,深入探索背景,弄清上述各种变化及其背后的推力。所有厨师都说,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,变化最大的是猪肉,还说西红柿已经淡然无味了。我将跟踪这两种食材的变化,从农场和农民到日常菜市场的物流与采购部门,从厨师到消费者,追溯中国风味的变化轨迹。

  我已经观察到厨师在根据食材状况调整烹饪方法。鸡肉不如从前那般紧实,就缩短烹煮时间;或者像现供职于杜九月饭店、超过 35 年经验的厨师胡仁义那样,用红茶去除如今猪肉中的那股子味道,他称之为「肉夹气」;用番茄做的菜,他们会加一些番茄酱,还说连调料和酱油都不是从前那个味儿了。

  我也见证了菜市场的相应变化。从 2021 年底以来,为了一个即将启动的项目,我和调研员 Rachel Chow 一直在追踪上海市区一个普通菜市场的农产品供应状况。两年来,我们每周都会实地走访,对市场的存货进行盘点,亲眼见证了多少曾经的应季蔬菜逐渐变成如今的全年供应。根据我们的统计,该市场有超过 25% 的农产品基本上是不分季节的: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可以买到,而且供应量没有变化。

  现代化农业技术的进步,让大棚种植得以推广,蔬菜种植不再受季节半岛·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、温度限制,产量提高的同时,味道也悄然发生改变。© Google

  想吃百合或茭白,不用再苦苦等到相应季节,消费者就会产生富裕丰饶的「幻觉」。打开各种超市 App,有 200 多种蔬菜任君挑选,感觉好像是进步了。但其中究竟有多少有风味呢?你真正想吃的,又有几样?

  这个话题对我个人也有意义。我是美国人,那里的番茄早就被毁了半岛·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。我们的猪肉吃着像鸡肉,鸡肉吃着像棉花。美国的食品供应链十分先进,任何季节、任何地方,我们想要的没有得不到的。但由于反季节、工业化种植或饲养以及长途运输,我们的农产品寡淡无味。从更广大的意义上来说,我们正在消灭多样性,农场的作物种植越来越单一,也让我们的食品供应面临越来越大的疾病和虫害爆发风险。

  我自己在中国做饭的最大乐趣之一,就是讲究应季的传统,以及何时该吃什么的常识。但定居这里的几十年间,我见证了这种乐趣在逐渐消失。而与此同时,在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国家,人们正在「重新发现」应季和产地这些源远流长的饮食概念,算是对二战后食品供应链工业化与供应时间延长的一种反弹。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,强调食材取自本地已经成为一种「时髦」,也因此有些就地建在农场的餐厅应运而生,比如美国纽约斯通谷仓的蓝山(Blue Hill at Stone Barns)与丹麦哥本哈根的 Amass(现已歇业)。蓝山的厨师 Dan Barber 的一个观点特别能说明问题,他谈起「从农场到餐桌」运动,评论道,大家说起「农场」时,其实「为时已晚」,我们现在应该做的,是从种子抓起。

  我们总是想要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外表完美的番茄,如今才刚刚开始意识到这种欲望的弊端。我万分不愿看到中国重蹈覆辙。

  在蓝山餐厅,食客不仅能品尝到使用农场食材制作的美食,还可以参观蔬果种植,了解餐桌上的每种食材。

  但这种变化也许是必要的,因为这个国家需要可靠和可持续的食品供应。所以,比起唉声叹气,我更感兴趣去了解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—— 从如今肉猪吃的饲料,到我们选择种植的西红柿品种。作为消费者、食客和厨师,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入口食物的饲养和种植,它们何时收获,为什么要在那时候收获。唯其如此,我们才能成为知情者,头脑清醒地讨论一个问题:为了进步之名,我们到底愿意放弃多少传统、多少应季性和多少风味。

搜索